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缓解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出路,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高校不仅是传授科学知识的场所,更应成为社会文明行为的楷模,“建设节约型社会”呼唤“节约型高校”。
一、充分认识“建设节约型高校”的重要意义
资源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目前,能源供应不足与能源浪费惊人并存,使本就突出的供求矛盾更加突出。因此,“建设节约型高校”具有重要的意义。
1、高校后勤是“建设节约型高校”的基矗
高校具有人员众多,消费集中,在节约资源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源源不断的高校毕业生将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最长远的人力和技术支持。而这一切既要靠学校教育,又要靠后勤强化资源管理、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来实现,可见后勤是“建设节约型高校”的基矗
2、“建设节约型高校”可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技术支持。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推进资源的综合利用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环节,而这一环节离不开科研机构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在高校,科研人员又离不开后勤保障,这说明“建设节约型高校”可以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3、“建设节约型高校”可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培养优秀人才。
“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校风,使大学生树立“崇尚节俭,节约资源”的消费理念。通过“建设节约型高校”的活动还可以使大学生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高校毕业生作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势必成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优秀人才。
4、“建设节约型高校”有利于缓解资源供需矛盾
随着我国高教事业的迅猛发展和高校的扩招,使高校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国家虽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由于种种原因,供需矛盾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可是在高校,使用水、电等往往没有成本概念,大手大脚,漫无节制,能源、资源就这样被大量消耗掉。而高校后勤通过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和“建设节约型高校”的实践,使浪费得到有效控制,从而将有利于缓解资源供需的矛盾。
二、高校后勤资源浪费种种表现
1、人才是高校后勤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最重要的资源,不解决人才问题,建设节约型高校就无从谈起。最近几年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由于过分强调领导干部年青化,以至于出现了许多弊端:
一是人才、人力资源浪费太大。后勤中层的干部之中不乏后勤管理方面的“教授、活地图、活档案”,可现在后勤40岁以上就很难提拔了,45岁就禁止提拔了,50岁就准备退休了,这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其实,高校后勤干部是相当缺乏的,由于在后勤很少有升迁的机会,造成大学毕业生不愿到后勤工作,好多高校后勤干部因年龄限制又只好忍痛割爱,而聘一些工人上中层领导岗位工作。试想一下,一流的学校需要一流的后勤保障,这样做行吗?而事实上,45——65岁是后勤干部最成熟、最能开拓事业的黄金年龄段,绝不是有些后勤领导干部撰文写的那样,什么后勤员工年龄大、文化程度低、素质差,殊不知后勤管理的上下水维修、司炉工、炊事员等工种,文化程度高的不愿来也不愿干,文化低的又不用,只能靠临时工、农民工去干。难道这些人比职工尤其是技工的水平还高吗?这实际上是人才、人力资源的浪费。
二是让那些没有群众基础,一味讨好个别领导甚或买官的人当中心领导,很容易出现过激式领导。他们不懂领导艺术,不讲原则,张口骂娘、动手挥拳头,试想这种“日XX”艺术和拳头文化能领导好吗?
三是对后勤年青干部的成长不利。现在许多年青干部为了在25——40岁间的所谓最佳年龄段上有个升迁的机会,以迎合个别领导为手段,请客送礼、千方百计表现自己,一旦达到目的,则千方百计搞“表面工程”;而一时难以达到目的的则想方设法调离后勤另辟蹊径。因而后勤一直留不住大学毕业生。这些人一旦超过了提拔的年龄,很难说不会成为贪官的“第二梯队”
四是对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后勤没有好处。那些通过不正当手段且无群众基础的人登上领导岗位,老干部有意见,群众不满意,不利于后勤的和谐发展。
因此,高校后勤领导班子还是以老、中、青三结合为好。老干部成熟老练,中年干部思想解放干劲足,培养青年干部为接班对象。
2、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一些高校后勤先后建立了后勤处,即所谓代表学校的甲方,又成立了代表乙方的后勤集团公司,还有后勤党总支。如某高校后勤原本是一个处级建制一下子分成了两个机构,原本只用5个处级干部、4个办公人员就行了,现在一下子用了10名处级干部、近20人的甲、乙方办公室,使原本办事迅速的机构变成了多个互相推诿、扯皮的机构,也造成人才、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这大概是造成后勤改革在某些高校领导眼里,“甲、乙方模式”是不科学的原因吧,甚至有些高校领导认为后勤集团是后勤改革过程中一个既不是行政性组织、也不是企业性组织、更不符合公司法的怪胎。山东大学从2003年开始,将后勤处和后勤集团重新合并以来,整个后勤保障体系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都提高了,学校和师生的满意率也提高了,这就是成功地探索,是符合山东大学后勤实际的,绝不像某些人说的是一种改革“倒退”现象,而是一种新的进步。
3、管理作为一种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工作手段,和任何其它工作一样都存在着节约和浪费问题。随着后勤社会化的不断深入,后勤实体开始学习对生产成本进行科学地计算,但却往往忽视了对管理成本的计算,从而容易造成管理浪费,而这种浪费又恰恰是最大的浪费。
其一,后勤下属各中心仍习惯于等待上级的指示,上级不安排就坐等,上级不询问就不汇报,上级不检查就拖着办;等待下级的汇报,任务已布置,但没有检查,没有监督,因而造成等待的浪费。
其二、某项工作在部门间协调不力、交接不清,工作进度受到影响,相互之间不主动联系,观望停滞,致使原来的小问题被拖成了大问题,造成协调不力的浪费。
其三,机构和职能重叠,人浮于事,使生产要素不能有效的利用,发挥不出最大的作用,导致成本升高,利润降低,竞争力下降,造成闲置的浪费。如某校后勤集团有计算机近60台,只能作为一种摆设,造成工具设备重复购置的财力和闲置浪费。
其四,由于缺乏明确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工作中容易产生混乱,造成好像所有部门都应管,又都不管,整天扯皮,职责不清,则造成工作无序的浪费。
其五,失职的浪费是管理中的最大浪费。在后勤管理中,许多应该日常进行的工作基本上没有认真去做,不重视日常规范管理,缺乏基础工作,因工作失职造成浪费。如某校因总务与基建两机构间构通不到位,修的马路还不到一年,又因基建规划而毁掉另修,造成上百万元的损失。
4、后勤水、电、暖、汽管理不善造成的浪费更是惊人。一方面学校快速发展对能源需求剧增;另一方面能源提价而学校管理滞后浪费现象严重,加大了办学成本,增加了学校负担,水、电、煤、气能源的超支和浪费已成学校发展的又一“瓶颈”。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在学校管理中,后勤工作很重要。”(摘自《邓小平教育理论学习纲要》P69)因此,建设节约型学校,后勤一马当先是相当必要的。
第一,高校日常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比比皆是,如,洗漱不关水龙头的、水龙头不拧紧的、有人无人洗浴时的长流水现象屡见不鲜。甚至开着水龙头“冰镇”瓜果,或用水冲衣服、鞋等代替洗衣机。殊不知,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行为,都造成大量水资源浪费。如一些高校身处干旱地区,水资源本就紧缺,但偏要大片种植费水的草坪;某高校水泵房水库设计溢流口与下水管直通,使自来水日夜流入下水井,还存在有水资源受到污染的危险性。设计上的不合理造成大量浪费,改造一下需上万元,但由于后勤分为甲、乙方,双方互不通气,但每月多付数万元水费都心甘情愿。
第二,办公室人员下班时只关闭电脑主机却不关显示器、不关打印机电源开关,大白天开着大灯的现象更大有人在。后勤自己使用的临时工做饭、取暖使用大功率电炉等屡见不鲜;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开始不再饮用开水锅炉房的开水,而使用起了电热纯净水饮水机,加上电动自行车的发明更使高校的电费支出创新高。水电费与学生切身利益似乎并无直接联系,教学实验楼及相关公共场所水、电费均由学校支付,由于管理条件和手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学生相关的水、电浪费现象也普遍存在。学生宿舍楼内“人去灯明、细水长流”现象时常发生;教学楼里“无论天气好坏或白天黑夜,不管人多人少”灯火通明情况也非常多见,与学生相关的水、电资源浪费问题比较严重。
第三,高校学生中常常出现剩饭、剩菜现象。据2005年有关资料,全国高校1794所,在校学生总数为2000万人。如果平均每位学生一天浪费1/3两粮食,那么每天仅高校就会有近333吨的粮食被浪费掉,一年的浪费将达到12万吨,足够67万人吃一年。在粮食问题依然存在的今天,这一数字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第四、高校存在着有意无意的在课桌上乱刻乱画和办公室公话聊天的现象,虽然都不能造成大的损失,却无疑增加了费用。不知从何时开始,骑自行车、乘坐公交车办公的不多见了,而打的、坐小汽车的多了,这也许是一种社会“进步”吧。如某高校后勤的各个中心配备了小汽车、面包车,供主任们上下班使用,既浪费了大量能源,又和当前政府提出的公车改革极不相称。每到冬季还能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一些教工家的窗户是开着的,为什么呢?因为暖气太热。由于是自己单位供暖,那暖气是敞开了烧,教工们不得不冬季开窗,这也是一种极大的能源浪费。
5、学校后勤的重大问题是长期形成的,涉及的矛盾必然很复杂,要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时间,又需要后勤领导干部有耐心。而后勤要发展,就需要领导干部长时间摸索,掌握其规律。他们被频繁变动职务和频繁调动,既不利于解决长期存在的问题,又不利于真正发展,相反,只会助长他们的浮躁心态和短期行为。一方面表现了组织对其使用没有较长时间的计划和安排,另一方面,还可能使掌管干部职务任免大权者中的腐败分子有了更多的以权谋私的机会,助长了跑官要官和买官卖官的不正之风。如某高校后勤每两年或不到两年,干部从上到下大换班。这么一来,不但使任期制有名无实,而且使各种责任书、责任制蜕变成应景的道具,使经济责任审计失去操作的目标,为不负责的人提供了许许多多推卸责任的理由——总之,极不利于对后勤干部的教育和管理,实际上也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
三、“建设节约型高校”
一个是水、一个是电,都是紧缺资源。高校后勤应不断提高节水、节能和资源忧患意识,为构建资源节约型高校带个好头。
1、提高人与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是最大的节约。
第一,人才是高校后勤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最重要的资源,不解决人才问题,后勤社会化就无从谈起。建设一支掌握科学技术水平,有素质有文化,爱岗敬业,勤奋工作,积极献身稳定的后勤工作的干部、工人队伍是做好高校后勤节约工作的保障。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呼唤企业家和风险创业者。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认为:“没有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的企业家,就不配作现代企业家。”,“对于一个企业决策者来说,危机就是动力。什么时候丧失了危机意识,就意味着你开始丧失了做企业领导人的资格,就意味着你不再是企业前行的推进力量,而是企业滞后的力量”。所以,选配后勤干部时,一定要选那些会管理、懂经营、能服务的企业家上领导岗位。争取做到“闲人不养、懒人不留、能人不亏”。要形成“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的良好氛围。采取培训为主、引进为辅,培训与引进相结合的措施集聚人才、留住人才。后勤企业家不一定是后勤技术方面的专才,但一定要是管理方面的通才,必须能够娴熟地应用各种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灵活地调配各种生产要素,使企业管理行进在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上。要具有控制危机和消除危机的能力。另外,还要具备高超的沟通技巧,既善于与高校内各级领导、部门的沟通、与广大师生的密切联系,又要积极参与行业内各种会议和活动,要善于授权和分权,摆脱繁杂的事务,创造有利于后勤事业发展的人文环境,构建和谐宽松的成才氛围。
第二、通过在校园里张贴海报、标语、漫话、组织万人签名等活动,宣传我国面临的资源形势,宣传“建设节约型高校”的重大意义,宣传普及节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表彰节约资源的先进个人,批评浪费资源的现象,营造“建设节约型高校”的文化氛围,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校园风尚。通过开展这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资源节约活动,感染高校的每一个人,让大家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每一粒粮、每一分钱。
第三、后勤干部、员工应率先垂范,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各办公室下班后关闭所有不用的用电设施。随手关灯,杜绝长明灯。采购时,尽量用节能灯、低排量汽车等环保产品。利用大会及每周的例会,总结节约资源工作,使广大员工首先树立“建设节约型高校”的思想,用他们的实际行动感染学生。高校后勤工作中使用了大量的农民工、季节性临时工,这部分人居无定所,食无定点,用水、用电从不心疼。所以,一定要管好用好临时工,尤其是节能教育工作。
第四、结合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的工作特点,培养学生节约意识,营造节能氛围,向管理要效益。由于学生过的是集体生活,大部分活动区域都在公共场所,易于相互影响,让学生参与学校节能管理及节能活动的组织策划,用学生的点子和学生社团对学生相关区域进行节能管理,让学生感受其努力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群众影响,让他们在体验成就感的同时确立自信心,积累实践经验。用能源问题的相关现实材料对学生进行现身说法,用事实震撼学生心灵,让学生意识到节能的必要性;及时公布本校水电使用及浪费情况,使学生意识到节能问题就在自己身边。组织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对部分教室及学生公共社区水电设施进行代管,对全校违章用电、浪费水资源现象进行监督巡查,加速学生群体节能意识的形成。围绕学生公寓的管理和教育,经常报道一些节水、节电及违章用电、用水的现象。使学生自觉地养成节约用水、用电的良好习惯。学校针对不同的用户制定目标责任制。如生活、绿化、公共卫生、学生公寓、经营等制定相应的目标责任。
第五、在学校领导下,后勤应成立“节约资源”领导办公室,在主管领导的直接领导下,开展“节约资源”工作。制定供用水电管理办法、巡察制度、岗位责任制、奖罚措施。对违反用水、用电、用汽、用暖的单位和同学采用经济处罚,坚决杜绝“长明灯”、“长流水”、“热得快”、“电暖气”、“电水壶”等用水、用电器。对于严重浪费资源的单位和同学,可以考虑取消评优的资格,反之,对于争创“节约型高校”有贡献的单位、同学进行嘉奖。(出自人民网)